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以设计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材料与应用课程教

来源:冶金与材料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设计学科相关专业中传统材料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在大部分高校设计学科的课程设置中,材料课程多数以专业基础课为定位,根据院校属性和人才培养定位的区别,在材料课的课

一、设计学科相关专业中传统材料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在大部分高校设计学科的课程设置中,材料课程多数以专业基础课为定位,根据院校属性和人才培养定位的区别,在材料课的课程设置上大致是如下两种情况。一是在综合性本科高校的设计学科中,材料课的教学以教授理论性的材料知识为主,强调学生对常用材料认知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材料属性和特征的掌握,总课时安排较少,一般在32-48课时的区间内,且以理论课为主[1]。另一种是在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和高职学校中,对材料课的教学侧重于材料工艺与装饰构造知识的讲解,总课时一般在48-80课时之间,实践课时设置较多,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作者在本文中将上述两种情况下开设的材料课程统称为传统材料课程,结合作者自身的学习经历以及设计实践、教学实践的经验,传统材料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上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内容针对性强,但延展性较小[2]。在设计学科中,传统材料课程的教学一般由于分支专业的不同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比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建筑装饰材料课程就是针对性教授建材相关的知识,展示设计专业的材料课程偏重于会展材料、广告及美工材料的教学[3]。这种在教学内容上分专业进行针对性设置的方式知识之间的逻辑关联较强,但在教学内容上往往局限于本专业的固有边界,不利于知识的延展。

2.教学目标不够清晰,侧重于材料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实践能力与设计思维的培养不足。多数综合型本科院校的设计学科中开设的材料课程偏重于理论性内容的讲授。在这些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对建筑装饰材料课程的教学停留在材料定义上,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停留在对常用材料认知、识记、鉴别的层面,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选材能力的培养和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

3.考核方式难以真实的反映学生在材料应用上的能力。传统材料课程在考核方式上以卷面考试为主,考试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中的识记性知识。对于一门强调培养应用能力的设计专业基础课而言,这样的考核方式显然是不合适的,试卷成绩既不能反映学生对各类型材料属性掌握的真实情况,更不能体现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及在设计过程中选材、用材的能力。

二、材料与应用课程的内容建构

1.教学目标的确立。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应用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设计学科的最终人才培养目标,各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该以这个目标为导向。材料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置时应结合分支专业的特性和开课时序进行综合考量。既要在宏观上满足本专业学生毕业能力的要求,还要为与本课程联系紧密的后续课程提供能力支撑。

本校设置的材料与应用课程开设在艺术与科技专业,开课学期为第三个学期。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仅有CAD、SketchUp的学习基础,无其他设计课程的开设,需要支撑的后续课程有展陈道具设计、商业空间设计、会展展示设计、博物馆展示设计、毕业设计等。

基于此,我们将材料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为要求学生能够从展示空间设计及展示工程实施的角度出发,在宏观层面建立起对材料的认知。在掌握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大设计”的理念,在概念上进行符合当代展示工程发展趋势的跨界延展。突破材料应用上的固化认知,在满足国家相关规范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材料的常规应用局限,培养发散型材料应用思维。

2.教学内容的整合。在材料与应用这门课中,作者重新梳理了教学内容的结构。本课程共开设64课时,分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从基本概念入手,从装饰和工程的角度进行引导,在宏观层面建立起对材料的基本认知;从展示空间环境与观众感知的角度理解材料应用,了解材料应用对于展示空间设计的重要性;从材料的质感、色彩、肌理、形态等方面学习“材料表情”的概念,认识材料完成面,引导学生将对于材料直观、感性的认知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

第二单元与第三单元的教学是从展示工程实施的角度,以展示空间的建构为主要线索,对展示空间中所使用的主体结构材料、饰面材料和广告美工材料进行学习。对于主体结构材料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在特定场地条件下选择构造方式的能力,能够根据多变的场地条件灵活地选择构造材料进行组合,并使用类BIM的方式学习构造工艺。

文章来源:《冶金与材料》 网址: http://www.yjyclzz.cn/qikandaodu/2021/0708/928.html



上一篇:少数民族首饰分析与材料工艺研究
下一篇:论材料与工艺在室内设计中的成本控制与运用

冶金与材料投稿 | 冶金与材料编辑部| 冶金与材料版面费 | 冶金与材料论文发表 | 冶金与材料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冶金与材料》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